蒙特阿尔班——J号建筑(天文台)
位于主广场中轴线上的五边形箭头状平台;其方向偏离整体方格网,以墙上镶嵌的“征服碑”闻名,这些碑刻展示了萨波特克地名符号。位置与布局
J号建筑坐落在主广场中轴线的中央脊线上,与G、H、I号土台相连。其箭头形平面与偏离中轴的朝向,使之在周围方正的建筑群中格外突出,被认为承担了特殊的礼仪与天文作用[1][3]。建筑特征
该建筑为五边形金字塔式平台,主立面设有宽阔的台阶与扶栏。其独特形制与倾斜朝向显著区别于广场其余建筑。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INAH)记录指出,该建筑的箭头状外形及非常规取向显示出与天文学相关的象征意义[3]。铭文:“征服碑”
J号建筑的墙体嵌入了一系列刻有萨波特克地名符号的石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研究指出共有约50块刻碑,记录了蒙特阿尔班在Ⅱ期扩张时期征服的地区[1]。INAH文物保护档案确认这些“征服碑”(Lápidas de la Conquista)的存在与修复状况[3]。学者乔伊斯·马库斯等人认为其中部分地名可与现实地区相对应,如奎卡特兰峡谷[6]。这些碑文是蒙特阿尔班展示政治权威与征服象征的核心证据。朝向与天文考古
J号建筑的轴线并不遵循遗址主格局,长期被认为与天体观测相关[1]。1972年,阿维尼(Aveni)与林斯利(Linsley)发表研究指出,其阶基垂线指向恒星御夫座主星Capella的初升点,并可能包含天顶观测孔[4]。1995年,皮勒与温特(Peeler & Winter)重新测量后提出该建筑或为历法神庙的一部分,而非真正的恒星观测台[2]。此争论持续成为蒙特阿尔班研究的重要议题。年代与历史背景
综合学术观点,J号建筑建于蒙特阿尔班Ⅱ期(公元前100年至公元200年),即城市政治与空间扩张的巅峰阶段。其铭文与突出位置反映了萨波特克人通过公开碑铭展示权力与时间秩序的策略[1]。作为世界遗产组成部分,它共同体现了蒙特阿尔班的“突出普世价值”[5]。考古研究与广场背景
除J号建筑本身外,地球物理探测(包括探地雷达、磁梯度测量与电阻法)揭示主广场下方存在早期被掩埋的建筑。这些结构年代从达尼班期(公元前500–300年)延续至尼萨期(公元前100–公元100年),显示主广场经历了多次重建与仪式再规划[7]。此背景为理解J号建筑的功能与天文取向提供了更广阔的时序框架。参观提示
从南平台眺望可清晰看到J号建筑的箭头形布局与倾斜朝向;沿广场脊线(G–H–I–J)步行,可体会其如何打断并重塑视线轴线。现场标识及INAH导览常强调其“天文台”称谓与“征服碑”群[1][3]。相关MAHC WIKI词条
参考文献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蒙特阿尔班:神圣建筑》,2001 年。描述J号建筑位置、偏轴、征服碑与Ⅱ期扩张背景。
- Peeler D. E. 与 Winter M. (1995),《Building J at Monte Albán: A Correction and Reassessment of the Astronomical Hypothesis》,Latin American Antiquity 6(4): 362–369。提出历法神庙假说。
- INAH — CNCPC,《蒙特阿尔班J号建筑刻石记录与保护项目》。确认箭头形、偏轴及天文关联。
- Aveni A. F. 与 Linsley R. M. (1972),《Mound J, Monte Albán: Possible Astronomical Orientation》,American Antiquity 37(4): 528–531。提出Capella初升点与天顶孔假说。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瓦哈卡历史中心与蒙特阿尔班考古遗址》,1987 年。提供遗产保护背景。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奎卡特兰峡谷考古项目》。涉及征服碑地名识别与后续研究。
- Levine M. N. 等 (2021),《Monte Albán’s Hidden Past: Buried Buildings and Sociopolitical Transformation》,Latin American Antiquity 32(1)。展示广场下埋藏结构与多期重建。